关闭
关闭

湖南戏剧知多少

本社要闻

首页 > 关于我们 > 本社要闻
湖南戏剧知多少
2018-06-22 10:04:49新闻来源:作者:

      湖南的戏剧艺术活动约有600余年的历史。明代初期以弋阳腔演唱的目连戏在湖南落户,逐渐发展为湖南各地的地方大戏剧种。据明代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弋阳腔传入云贵,必经湖南。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的戏剧进入了全新时期。从1949年全省解放,迄今60余年,在湖南数百年的戏剧史中,这只是一个比较短暂的阶段。但在这个短暂的阶段里,湖南的戏剧艺术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1.jpg

辰河高腔目连戏

 

剧种是戏剧艺术的单元,犹如修房子一样,许多单元构成一座大厦,戏剧艺术也由许多剧种组成。

剧种这种称呼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兴起的。过去只称什么班子,什么戏,什么剧,而没有明确的剧种概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文化部门将流行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戏剧划分为若干剧种。全国共有戏剧剧种300余个。

湖南的戏剧剧种大多为地方戏曲剧种,《中国戏剧志·湖南卷》设立条目者19个。非地方戏剧种中,有戏曲剧种京剧和越剧,有皮影戏、木偶戏,还有话剧、歌剧和舞剧。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戏曲剧种和非地方戏曲剧种都有所发展。

 

地方戏曲剧种,首先有个定名问题。民国年间,湖南地方戏曲没有明显的剧种概念和定型的剧种名称。有些剧种有多种称谓,有些剧种以其流行的地域被称为某地的班子,如长沙班子、祁阳班子、衡州班子、岳州班子等。新中国成立后,各戏曲剧种才逐步定名。“湘剧”的名称虽然最早见于民国九年(1920)的《湖南戏考》中,抗日战争时有湘剧抗敌宣传队的成立,但因解放后湘北一带的地方大戏种都称湘剧,为了区别起见,湘剧一度称作“长沙湘剧”,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定今名。衡阳湘剧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由大春台、老春华、大吉祥3个戏班组成“湘南抗敌衡阳湘剧宣传队”,新中国成立后仍用此称。祁剧过去称“祁阳戏”“祁阳班”“祁阳剧”,20世纪50年代初期定今名。辰河戏因兼唱高腔、弹腔,弹腔又称汉戏,其剧团称为“高汉剧团”,1955年准备会演剧目、研究剧种名称时定今名。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岳州班”,1953年定今名。荆河戏以前叫“上河戏”,还曾一度称“湘剧”,1954年以其早期流行于长江荆河段而定名 “荆河戏”。武陵戏俗称“常德班”“沅河班”,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称为“常德湘剧”,1957年改名“常德汉剧”,1980年代编撰《湖南地方剧种志》时定名为“武陵戏”,但一般情况仍称“常德汉剧”。民间小戏剧种,民国年间有的称“楚剧”,有些剧种也有多称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定名的。

 

2.jpg

湘剧《马陵道》

 

1953年冬,花垣县麻栗场文化站以石成鉴为主,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大型苗剧《团结灭妖》,于1954年农历正月初六在麻栗场首次演出,轰动四邻,继又正式成立业余苗剧团,于是苗剧正式诞生。1954年,广西三江县演唱侗戏的阳烂乡划归湖南通道县管辖,从此通道县境普遍演唱侗戏,侗戏成为湖南民间小戏剧种之一。1956年,嘉禾县人民政府派新文艺工作者李楚池到该县祁剧团去组织昆曲老艺人全面发掘昆曲遗产,恢复昆曲剧目;1957年9月,省文化局为扶植湘昆,特调嘉禾祁剧团赴省汇报演出;同年11月,省文化局委托嘉禾县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1959年12月,中共郴州地委决定以嘉禾县昆曲训练班为基础建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于是湘昆剧种正式恢复。

 

3.jpg

尹伯康 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年出版 定价:58元

 

至此,湖南形成了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8个地方大戏剧种和长沙、衡阳、邵阳、岳阳、常德、零陵6种花鼓戏以及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民间小戏剧种和民族戏曲剧种,共19个地方戏曲剧种的格局。这19个地方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开了条,立了户。此外还有少数未立户的地方戏曲剧种。

 

数十年来,湖南地方戏曲不但恢复了湘昆剧种,新创了苗剧,传入了侗戏,而且其他剧种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文摘自尹伯康著《湖南当代戏剧简史》,标题为编辑后加

 

 

 

 

目录

4.jpg

5.jpg

6.jpg